吃一点东西就胀?稍不注意就拉肚子?吃也不舒服,不吃也不舒服....
一句话总结:你的脾胃虚了!
中医认为,脾胃为「后天之本」,脾胃不好百病生。
脾胃虚有哪些症状?
1.面色发黄、身体瘦弱
脾主运化,当脾的功能减弱,就不能吸收食物营养,人体就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给,从而导致气血不足,出现面色发黄、身体瘦弱的表现。
2.虚弱乏力、精神不振
脾主运化,若脾气虚弱,体内的水湿就不能很好地代谢出体外,导致人体受湿气影响,总是感觉困倦无力,懒得动弹,整日精神不振。
3.食欲不振、腹部胀闷
当脾胃虚弱时,往往表现为食欲不振,而且由于脾胃的升降功能退化,还会导致吃一点东西就肚子胀、胃胀。
4.水肿、肥胖
前面有说到脾气虚弱时会导致水湿在体内停留,如果人体内水湿停聚时间久了,会造成人体水肿,甚至形成痰湿型肥胖。
5.贫血、牙龈萎缩
脾有着生血、统血的作用,如果脾气健运,生血物质充足,则气血旺盛;如果脾失健运,生血物质匮乏,则血液亏虚,从而出现贫血、口唇色淡、牙龈萎缩等症状。
脾胃是如何被我们搞坏的?
脾和胃密不可分的,脾胃互为阴阳表里。
脾属阳,胃属阴,所以既要保养好脾、也要保养好胃!
伤脾之举:
湿寒 狂吃冷饮;猛吹空调;穿衣露腰腹;喝太多凉茶;不吃主食;性寒之物食用过多;气候潮湿;最重要的一条,忘了阳光的重要性。
邪毒 食物来源,现在的食物,难免各种添加剂,环境来源,严重污染的空气、水质增加了人体内的毒素;行为来源,不健康的生活习惯,如抽烟喝酒、不参加户外运动,不主动排汗,使毒素聚积体内等。
过劳 吃的过多或饥一顿饱一顿,增加脾的运化负荷;思伤脾,不良情绪也是主要原因;脾主肌肉,过度体力消耗;久坐伤脾等;房劳过度,伤气伤血;
伤胃之举:
暴食 暴饮暴食,长期生活不规律、饥一顿饱一顿、经常空腹饮酒的不良饮食习惯,非常容易诱发胃穿孔,或十二指肠溃疡。
按时 很多人都有不吃早餐的习惯,对胃来说,经过一晚上的休息,早餐的胃是亢奋的,有较强的消化能力。如果不吃早餐,胃只能空等,分泌的许多胃酸也完全用不着,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炎和胃溃疡。
过劳 吃的过多或饥一顿饱一顿,增加脾的运化负荷;思伤脾,不良情绪也是主要原因;脾主肌肉,过度体力消耗;久坐伤脾等;房劳过度,伤气伤血;
脾胃强,全靠养!
经典食方推荐给大家
八珍糕
主治:脾胃虚弱,饮食减少,身体疲倦,面黄肌瘦
人参 180克
山药 180克
茯苓 180克
芡实、莲子肉 180克
蜂蜜 500克
糯米、白糖 1.25千克
*出自《万技回春》卷三
将人参、山药、茯苓、芡实、莲子肉和糯米分别碾成细末并和匀,再将白糖和蜂蜜隔水炖烊,随即倒入以上细末趁热和匀,摊于笼内,切成条糕状,上笼隔水蒸熟。
调理脾胃中医有优势
专家预约挂号推荐:
吴巍 四川省名中医 主任医师 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”吴康衡教授嫡系弟子、学术传承人
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理事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
擅长(祛湿、失眠、咳嗽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气虚亏虚、肝肾功异常) 祛湿、咳嗽、失眠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便秘、头晕、脾胃虚弱、脱发、癫痫、面瘫、痴呆等疾病; 慢性肾功能不全、肾病综合征、慢性肾小球肾炎、IGA肾病、乏力、腰部疼痛、纳差、肉眼血尿、水肿、高血压、肾功能异常、尿量减少(部分患者少尿)、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疗效显著 妇科月经不调、痛经、气血亏虚、乳腺增生、卵巢囊肿、妊娠高血压、不孕不育等妇科疾病; 呼吸系统鼻炎、咳嗽、急慢性支气管炎、各类型鼻炎、肺气肿、肺炎; 儿科腹泻、发烧、咳嗽、小儿外感、厌食、高热等。
吴小彬 师承梁超、钟以泽、张新渝等名家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研究生毕业
对中医内、妇、儿科常见病的诊治都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。尤其擅长治疗以下疾病。1、脾胃系统疾病:口味异常、慢性口腔粘膜病变(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、口腔扁平苔藓、口腔白斑、灼口综合症等等)、慢性咽炎、反流性食管炎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、慢性萎缩性胃炎(或伴肠化)、消化性溃疡、复杂性功能性胃肠病(功能性消化不良、肠易激综合征、功能性腹泻、功能性便秘等等)、慢性胆囊炎、胆石症、胆囊术后综合征等;2、呼吸系统疾病:慢性阻塞性肺病、支气管哮喘、不明原因咳嗽、支气管扩张等;3、内分泌系统疾病:糖尿病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;4、心血管系统疾病:高血压、冠心病、慢性心功能衰竭、心律失常等;5、神经及精神方面疾病:眩晕症、失眠症、焦虑抑郁状态等;6、泌尿系统疾病:慢性复杂性尿路感染、泌尿系结石等;7、妇科:月经不调、气血亏虚、痛经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;8、儿科:生长发育迟缓、挑食厌食、慢性鼻炎、过敏体质调养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便秘、腹泻等;9、肿瘤:各种肿瘤的治疗和调养、肿瘤术后、放、化疗后调养等;10、祛湿。